“机器人换人”已成热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在珠三角,特别是佛山、东莞等城市,已经大规模掀起以机器换人的计划,大量的智能机器人已经被应用到各式各样的生产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5年一季度,广东省GDP总值1.49万亿元,经济增速为7.2%,与去年同期一致。在全国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形势下,这一数据可谓亮眼。其中,全省第二产业占比下降,由去年同期的46%降至43.3%。但高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上升,高技术制造业由去年同期的25.7%增至27%;先进制造业由去年同期的48.1%增至48.7%。
机器人大规模换人,以及智能装备制造业超常规发展的背后,是新的经济形势和产业环境下,外向型经济大省广东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探索。
近两年,广东省内一些着名的制造企业引领了机器人换人的“热潮”。有报道称,早在2013年,美的集团就在智能制造领域投入7.5亿元,总体效率提高23%以上,节省员工3万多人。目前,志高/美的集团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超过800台。
广东东莞市天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翔公司”)“机器换人”最直接的原因是日益加剧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今年3月初,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广州市春节后用工情况时,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颖曾表示,部分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招不到人已成为劳动力市场上的突出问题。
顺德区是广东省制造业重镇,201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6440亿元,其中,第一大支柱产业家电业总产值约2281亿元,第二大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也有约1648亿元。约120万外来务工人口成为顺德庞大制造业兴起的基础。但如今的顺德区,“大部分企业的劳动力缺口在20%~30%。尤其是春节后,企业开着大巴车去火车站守株待兔式地招人都招不到。这种情况已经有三五年了。”佛山市顺德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张鹏说,“火车行进的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工人就被抢一轮”。
劳动力短缺有3个原因:部分农民工愿意返乡务农;中西部经济发展使得本地农民工可以在家门口就业;80后、90后对打工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用工的成本也在上升。“在顺德,工人的月平均工资超过4000元,打磨、焊接、喷漆等工种,有的七八千元都难招到人。”张鹏说。
“现在的喷釉行业,一个工人操控机器人系统,可以干原来的8个工人干的活,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谢国高说。在那些生产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的领域,机器人的优势更明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主动探索“机器人换人”的可行方案。谢国高说,陶瓷机械行业是佛山市的优势产业,但这个行业的工业环境恶劣,如果使用工业机器人,可以减少工人职业病的发病率。
机器人替代传统产业工人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提高效率,促进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据佛山市顺德区政府统计,美的集团所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将总体效率提高15%以上;格兰仕集团斥资30亿元进行自动化工厂升级,新工厂的单线人均效率比传统生产线提升了62%。
事实上,今天的珠三角正面临一场经济转型升级变局,但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谢国高认为,佛山制造业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资源环保的压力。所以只能将创新力强的、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引擎”。
不仅是企业,政府也热烈欢迎“机器人换人”计划。“顺德的外来人口是120多万,分布在各个企业,增加了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等方面的负担。如果减少用工,减少外来人口,政府的管理将更高效。”张鹏直言。
早在2014年,广东省各地已开始出台“机器人换人”的相关引导政策,既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应用机器人来替代普工,又安排资金对工业机器人及设备制造业进行综合扶持。
在具体的政策上,对应用机器人的企业,凡是购买机器人的,顺德区政府给予10%的补贴,鼓励企业采购机器人。东莞市政府则设立“机器人换人”专项资金,每个工厂出资1百万购机的话,政府便补贴15万。东莞市政府每年出资两亿元,连续3年共出资6亿元支持企业“机器人换人”。
“工业4.0”的大时代背景下,转型升级的需求与人口红利的消退无疑加速了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进程。规模化的“机器人换人”背后,也为当地的机器人制造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大企业争相购买工业机器人之后,利迅达的总经理谢其峰观察到,“中小企业慢慢地起来了,未来的发展潜力更大。未来,制造行业会尽可能地减少产业工人”。